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吴敬琏,从他三次改书名感受他的真诚与激情 | 二湘空间
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
编者按:空间新书栏目推介最新上市好书,本期推荐李昕《翻书忆往正思君》。在这本随笔集中,他用温和细腻的笔触,讲述了与近30位学者、作家和出版人的往来故事,生动重现了先生学者的为人、气度和风骨,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气象。
下周五,本书作者李昕老师将会与张红萍老师在直播间聊一聊这本书,欢迎预约:
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,如果有人问,四十年来,哪一位经济学家对改革实践和理论的研究贡献最大,我会毫不犹豫地说,是吴敬琏先生。
吴敬琏被誉为“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”,他始终在引领社会思想潮流,探索社会发展道路,为改革开放鼓与呼。他的一系列著作,为推进中国社会变革,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,这是尽人皆知的。作为编辑,我们为他编书,从合作中深深感受到吴先生对于改革事业的真诚与激情,故事很多,这里只想讲讲他三次改书名的小事。
吴敬琏先生
一
大约是2011年,三联书店领导班子研究图书选题时,考虑到在市场上适销的品种要优先发展,决定增加策划“二十讲系列”的图书品种。此前,三联出版过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楼庆西的《中国古建筑二十讲》、陈志华的《外国古建筑二十讲》等,都是专家写作的文化普及读物,市场反应很好。我们希望在其他学科,也可以编辑出版同类的图书。
总经理樊希安找来熟悉经济学科的编辑贾宝兰,问她可不可以策划一本《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》,就请吴敬琏先生来写?贾宝兰觉得,吴先生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,但是他太忙,恐怕没有时间做这件事。樊希安说:“没关系,咱们可以请马国川协助他做。”
马国川是知名媒体人,《财经》杂志主笔。他有经济记者的专业素养,思想敏锐,善于对当代社会的重要话题进行揭示和阐发,曾经和许多著名学者进行过对话,并在三联出版过《我与八十年代》《风雨兼程: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》等著作。请他和吴先生合作自然没有问题。
贾宝兰把这个建议传达过去,吴先生当即表示同意。我们知道,关于这个题目,吴先生其实有话要说。他不仅是亲身参与了中国经济改革全过程、从不间断地为改革献计献策的经济学家,而且也是始终对中国经济改革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的学者,多年来撰写过大量论文,对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进行过清晰的梳理。现在要他写这样一本书,其实是轻车熟路。但是,作为经济学家,吴先生的特点就在于他的问题意识极强,对于当前的改革状况,他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。
这本书要对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作一个总结,但是不能止于作总结,而且要提出问题,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,从而探索今后的发展道路。内容以吴先生过去多次讲课的讲稿为基础,写法上,则采用吴先生和马国川对话的方式,将论题归纳为二十个,是为“二十讲”。从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什么需要改革”谈起,讲到“1956年中国改革问题的提出”,“文革”结束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,一直讲到现在“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”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遇到困境、改革出现停滞的状况。第一讲开宗明义地以“中国再度面临‘向何处去’的问题”为标题,而最后一讲则毫不含糊地主张要“重启改革议程”,显示出这本书不同于一般性地总结经济改革过程的著作,而有一种强烈的“问题主导”倾向。
出版之前,吴先生问我们,书名如何定?我们知道,他有个习惯,书写好后再斟酌书名。我们说,这是为三联的“二十讲”系列图书策划的选题,就叫《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》吧。用这个题目,有利于对大众读者介绍和宣传。吴先生听了,没有表示异议。
此时正是2012年12月,当时中央刚刚召开过十八大,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,紧接着就在邓小平发表“南方谈话”二十周年之际,到深圳考察,向邓小平塑像献花。在深圳,习近平强调“改革不停顿,开放不止步”,这明确释放了一个新的信号,就是中国不但要继续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,而且要把改革开放推上一个新台阶。
对此吴先生非常振奋,他马上打电话来,要求我们把书名改为《重启改革议程》。他的理由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:鉴于前一阶段改革已经出现的停滞(和局部倒退)的状况,他得出的结论是,“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,为了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,必须当机立断,痛下决心,重启改革议程,真实地而非口头上推进市场化、法制化的改革,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,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。在我们看来,这是中国唯一可能的出路。”
“重启改革议程”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本书的核心理念,不仅凸显了作者对改革的前瞻性思考,而且突出表达了吴先生对捍卫改革成果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。以此做书名,当然是开门见山,有振聋发聩之效。
正好,《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》第一版在出书一个月后即售罄,正待重印。于是我们按照吴先生的要求,将书名改成《重启改革议程》。改名后这本书迅速成为理论界热议的话题,一时非常畅销。
(节选完)
序言书界无人不识君
阎纲
天降大任于斯人焉,人不堪其苦,昕不改其乐,贤哉,昕也。李昕是书人,40年的出版专家,书界无人不识君。
李昕做书,编书,评书,才思敏捷,是全能选手,本书25万字收入近30篇写人物的作品,以散文式的评论贯通整个新时期出版史,津津有味的故事让人欲罢不能。
寄身人民文学出版社、香港三联、北京三联和商务印书馆,享受所提供的平台,然而,仍在“历史的夹缝”里做书。
李昕的散文集《翻书忆往正思君》出版,炉火纯青。
天赋+阅历+刻苦,再加上宽松的社会条件,能够造就作家。
李昕父亲李相崇,掌握多种外语,曾经根据俄、德、英、法原文校订国内出版的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著作的若干中译本,主编《新英语教程》等高校教材。李昕家学渊源,清华大学是他的摇篮,他成名,却是以自己的生命挑战生存的环境。
李昕倾其一生称颂恩格斯所盛赞的(启蒙运动时期)“血写的人”,周有光,韦君宜,曾彦修,屠岸,沈昌文,吴敬琏……先说吴敬琏三次修改书名的事。
吴敬琏被誉为“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”,李昕三次约请他出书,有时他太忙,编辑们便请知名媒体人马国川采用对话的形式协助他做。
每一本书吴敬琏都曾让李昕起书名,而他修改书名,仅几字之易神情毕见。共三部。
第一部书,李昕说就叫《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》吧,吴先生改为《重启改革议程》,理由是:“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,为了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,必须当机立断,痛下决心,重启改革议程,真实地而非口头上推进市场化、法制化的改革,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,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。在我们看来,这是中国唯一可能的出路。”出版后,迅速成为理论界热议的话题,非常畅销。
第二部书,李昕说,书名就用《面向大转型时代》,因为这本书和《重启改革议程》的思路相一致,反映的是对于新一轮改革的现实思考,“让历史照亮未来的道路”,“建设一个富裕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的现代化中国。”
吴先生回电话,说这个题目很好,但是要改两个字,把“面向”改为“直面”。
“直面”和“面向”的意思差不多,但是“直面”强调主动参与,是真诚,是勇气,是道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。
第三部书出版的起因是《直面大转型时代》出版了,又是一本畅销书,李昕建议吴敬琏把演讲稿和论文编在一起,再出版一本书,就叫《改革新征程》。吴先生以为书名不理想,让李昕帮他再想想。他给吴先生写信说:“书名建议用《改革行思录》。‘行思’出自古语‘大道行思,取则行远’。意为改革正道直行,善于思考便可达远景目标。另可考虑叫作《改革新思维》,意谓今之改革,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,在旧有的理论基础上创新。”
吴先生没有选择《改革新思维》,大概是因为他谦虚低调,不愿以“新思维”标榜自己。但以为“行思录”这几个字很好,打电话问李昕,是不是在前面再加上“大道”两字,叫作《改革大道行思录》?李昕拍手叫绝!“大道”二字既形象准确,又一语双关,凸显吴先生在为改革开放辩护时理直气壮的姿态。
《改革大道行思录》甫一出版,立即受到读者和媒体关注。《新京报》和腾讯将它同时评为2017年度“十大好书”和“华文好书”。
颁奖那天,吴先生以《改革路上的“学”与“思”》为题,只讲了几分钟。他说,我们的改革需要实践(行),也需要理论研究(思),是行、思、学三者的统一。今天我们处在新时代,新时代要发展,就要靠改革,而改革要靠我们大家坚持不懈的“行”“思”“学”。拼尽全力促进改革的深入,这样我们的改革才可以“过三峡”。
再说傅高义和他的《邓小平时代》。
三联书店为了争得翻译和出版傅高义(美国哈佛学者,费正清的接班人)传记体著作《邓小平时代》(英文名直译为《邓小平和中国的转型》)一书,李昕不辞辛劳,奔走呼号,倾全身之力促其必成。
他准备了上、中、下三套备案,非常具体。对于特殊环境下如何巧妙地出版特殊内容的图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在与作者洽谈之前,他和编辑们已经发现书中一些需要和作者商榷的内容:一是资料来源不被认可,书中很多材料引自港台出版物,这些出版物中有些材料真伪莫辨;二是有些论述把党内高层的思想矛盾解释成个人权力斗争,带有主观臆测成分;三是书中涉及一些既无法核实又不便于披露的高层内幕;四是有些话题目前为了国内政治稳定以不触及为宜。
这是一项大工程,李昕运筹帷幄,在脚手架上挥汗如雨。
他告诉作者,可以预见这本书出版前肯定需要删减内容,其原则有:
一、能不动就不动;
二、改动不伤害原意,以删为主不修改内容;
三、尽量以改动个别字词解决问题,避免大段删动;
四、编辑处理此类问题前应征求作者同意;
五、宁可壮士断臂,不必削足适履。
傅先生一直耐心地倾听,脸上不时现出会心的微笑,忽然从椅子上站起来说:“现在我宣布我的决定,这本书交给三联书店出版!”
《邓小平时代》出版后,迅速占据了销售排行榜前列的位置。
百折不挠的毅力,灵敏灵活的策略,聪颖过人的智慧,造就了一位“出版专家”。
最后,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出版了颂扬曾彦修“自问平生未整人”的《平生六记》。李昕写道:
曾彦修先生说:“在我一生经过的一些大事中,我的原则是:一切按具体情况处理。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。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,我无条件地承担就是。世界上很多事情,常常会有例外的,唯独有一件事情,我以为绝不能有例外,那就是:良心。”
《平生六记》在生活书店出版,李昕特地采用小精装,以示隆重。周有光、沈昌文、张思之、吴道弘等知名学者闻知此事,一同向读者联名推荐,社会反响强烈。
《平生六记》以“六记”概括一生,以平凡小事反映大时代和大历史,以细微感受透视特定环境下的人性和人情。
有权力时“不整人”,自己挨整时不害人。他在“运动”中写过不少交代材料,说:“那上面没有伤及别人的一个字。我可以一百次骂我自己是乌龟王八蛋,但我决不会哪怕说一次别人是小狗、小猫。这条界线,我一生从未越过。”
所有这些,都表明曾彦修先生不愧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道主义者,具有高尚的心灵和强大的人格力量,并且善良正直,充满爱心,在畸形的政治环境中挺直腰杆,宁折不弯,不唯上,不唯权,只唯实,以自己的绵薄之力,努力维护心目中的公平和公正。他称自己是鲁迅的终生信徒,的确,拿他自报“右派”这件事来说,足以证明了他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“拼命硬干”和“舍身求法”的人,是“中国的脊梁”!
曾彦修先生回顾一生,认为“平生未整人”不仅令自己心安,同时也使自己获益良多,像那手捧“‘诚实之花’的佛家弟子”,将得到历史和社会所给予的最高奖赏和评价。我越读越激动,越琢磨越有感触:李昕如此推崇曾彦修,这不正好说明他自己也在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吗?
李昕,书人,散文家,娓娓动听的评论家,先驱者的马前卒!
2023年11月1日于家乡礼泉
内容简介
知名出版人、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先生从事出版业40余年,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图书,与诸多文化界重磅人物有过深入直接的沟通。
在这本随笔集中,他用温和细腻的笔触,讲述了与近30位学者、作家和出版人的往来故事,生动重现了先生学者的为人、气度和风骨,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气象。
书中的一手资料和100余幅照片,既能使读者从独特的角度了解一代先生学人的为人为学,也为当代文化史留下了一份鲜活的史料。
周有光 | 钱钟书 | 钱学森 | 杨振宁 | 吴敬琏 | 傅高义 | 韩启德 | 田家青 | 杨 绛 |
马识途 | 王鼎钧 | 邵燕祥 | 杜 高 | 王 蒙 | 关愚谦 | 刘再复 | 韦君宜 | 曾彦修 |
屠 岸 | 蓝 真 | 刘振强 | 陈早春 | 杨德炎 | 高贤均 | 王世襄 | 沈昌文 | 李 敖 |
编辑是个有故事的职业。
我几十年和文人学者打交道,编辑他们的著作,每一本书背后,都有故事。我写的文章,大体和这些故事有关。
——李昕
作者简介
李昕,1952年生于北京清华园,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在吉林省洮安县下乡,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,1982年毕业。1982年起,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、编辑室主任和社长助理。1996年被派赴香港,任香港三联书店副总编辑,后任总编辑。2005年奉调回北京,任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,2010年任总编辑。2014年退休后在商务印书馆任特约出版策划人。著有《一生一事》《做书:感悟和理念》《清华园里的人生咏叹调》等。
名家推荐
李昕是书人,40年的出版专家,书界无人不识君。李昕做书,编书,评书,才思敏捷,是全能选手,津津有味的故事教人欲罢不能。
——阎纲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
四十年前,“小李”已经崭露头角。读书写作编辑,他有天生的灵性,好书好作者好学者,他自然与之相知相通,有自己的观察领会和记忆选择,编书出书之余,写出文章有声有色,记录自己的文化的活动与注意,视野宽、品格高、做法善 ,还有一些独家感受与把握,读之令人赏心悦目。
——王蒙 中国当代作家、学者
众文友认为,李昕总编对人诚恳,对书尊重,著作人能得一遇,可以称幸。
——王鼎钧 旅美作家
藉由一本本书的出版过程,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极为生动、鲜活的群贤肖像:书的出版过程常常起伏波折,人则各有其独特经历和特异魅力;书有书的命运,人有人的命运,两者在作者的叙述中奇妙相连,由书见人,由人见智慧,见精神。
—— 黄韬 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
~the end~
《翻书忆往正思君》可发货到美国:
更多好文
投稿点击此链接,记得公号加星标